2024-03-15 23:59:06

关于什么样的溶出条件才是具有区分力的条件的讨论

如今,仿制药与原研制剂的体外溶出曲线对比研究成为了确定处方工艺的重要环节,而在实际操作中,要避免选择的条件不具有区分力,同时也需要避免选择的条件由于过度区分而把制剂研究推到了牛角尖。在国外,比如FDA公布的Qbd案例中,在溶出方法开发阶段,会采取改变处方中某一变量进行体内外对比的方式确定溶出方法的区分能力,而国内仿制药研发中却没有这个条件,导致很多时候认为所谓的进口标准、FDA溶出数据库的条件实际检测下来觉得都不具备区分能力,特别对于一些难溶性药物,但是这都是觉得,并没有实实在在判断区分能力的标准,那么我们经常会降低转速,减小表面活性剂加入量,进行比较,然后再一直降低条件直至不能全部溶出或是达到最低溶出条件,但是问题在于,如何确定溶出对比的条件已经具有足够的区分力,同时没有过度区分。在我们把仿制药做到绝对一致的同时,却也把自己逼到了牛角尖(听说过一句话,除非处方工艺,原辅料来源完全一样,总能找到一个条件显示出两者的不同)欢迎大家进行讨论!俗话说理总是越辩越明的嘛!

回答 0 评论
您已邀请来回答问题
药物学×

2个回答

溶出的区分能力,主要决定于主药的溶解性和原研产品的溶出曲线。举个例子:

一个品种pH依赖性,pH值大于4以后溶解性显著的降低。pH6.8和水几乎不溶。

原研溶出的标准是水加5%吐温为溶出介质。自己筛选时首先考虑不能选0.1NHCl,溶解性很好的不能区分处方的合理性。而pH6.8和水必须加入表面活性剂才可测定。所以有区分能力的介质就是pH4.5.如果仅用pH4.5做介质,溶出终点也仅仅溶出80%,而加入表面活性剂后溶出可以达到95以上。所以针对这样的项目,pH4.5这种介质是关键的介质,也就称为有区分能力的介质。国内很多仿制药的质量标准定的都是溶解性最好的介质,本人持怀疑态度。溶解性好,溶出最快如何能判定溶出的结果,如何能筛选最优处方呢。不过既然已经是标准了,那就得做,还得找出符合该品种的有区分能力的介质。还有对于BCSI类,没有什么有区分能力的介质,高溶解高通透还是速释,首选盐酸吧。

2024-03-16 01:38:43

选择区分能力强的条件的原因是:1.质量标准2.溶出最快3.溶出最慢4.水溶性不好等;而且一般是在市售品的溶出结果之后就做出了判断。

2024-03-16 02:16:06

你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