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真相:用户嫌贵,并不是真的贵了。

人们如何判断产品是否太贵了?主要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价格对比。

场景1:我上次买的时候才80块钱,这次怎么卖100?太贵了。

场景2:另一个网站只卖80块钱,还有赠品,你卖100太贵了。

 

第二种价值对比。

场景1:材质看上去不太好,还要卖100块钱,太贵了。

场景2:你的品牌又不知名,怎么还要卖100块,太贵了。

 

第三种预算对比。

场景1:刚发工资时,吃顿饭100块,不贵;月底没钱了,吃顿饭100,太贵。

场景2:一件衣服1000元,月薪5千的人说太贵了,月薪5万的人会说很便宜。

 

这就是价格的真相。

 

用户其实是通过对比来判断的,而不是理性的分析。既然有对比,那么就一定存在参照物。凡是被用户嫌贵的产品,都可能是参照物错了。

 

第一种人,通过价格对比来判断是否贵了。

 

参照物的策略:利用价格锚点。放一个价格更高的参照物,让消费者觉得你的产品不贵。这个参照物就是价格锚点。

 

锚点应该去哪里找呢?

 

方法1:把市场价或历史价作为锚点。

这种方法最常见,产品促销价的旁边,往往会放一个很高的历史价或者市场价。

 

方法2:把店内的高价产品作为锚点。

不少店铺会在醒目位置,放一个很贵的产品,一年也卖不掉几件。这种产品的目的,就是为了衬托店内其他产品很划算。

 

方法3:把其他公司的产品作为锚点。

其他产品,可以从竞争对手那里找,也可以从其他行业找。

 

方法4:把子分类作为锚点。

所谓的子分类,比如说,不同的套餐、不同的配置、不同的设计等。

例1:单品价89元,套餐价99元。此时,套餐价就会显得非常划算。

例2:低配版89元,高配版99元,两者一对比,高配版的销量就上去了。

例3:常规款89元,定制款99元,让个性定制的价格更接地气了。

麦当劳是这方面的老手了,它的菜单上永远放着各种套餐组合,让你觉得不买套餐简直亏大了。

 

第二种人,通过价值对比来判断是否贵了。

 

参照物的策略1:利用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是一种心理学现象。一个物品的某方面一旦给人以非常好的印象,人们对它的其他方面,也会给予较好的评价。简单讲的话,可以理解为以偏概全、爱屋及乌。

明星代言,就是最常见的一种光环效应。同样的产品,有了明星代言之后,就似乎变得价值更高了。利用光环效应,可以提高产品的价值,从而让消费者觉得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除了明星代言之外,还有不少方法能够产生光环效应。

 

傍名人:书籍封面上的名人推荐语、餐厅里的名人合影照、朋友圈里的马云马化腾。

傍品牌:走高端路线可以将店开到LV旁边、走平价路线可以将店开到Zara旁边。

傍成就:销量连起来可绕地球一圈、曾获得某项国际大奖、曾策划过某知名案例。

傍设计:好的外观设计,能够提升产品档次,这是毋庸置疑的。

 

值得一提的是,饥饿营销也属于一种光环效应。

限量发售、黄牛炒号、一抢而空,这些都给人造成了热销的印象,也就悄悄提高了人们对产品的评价。

 

参照物的策略2:利用禀赋效应。禀赋效应,同样是一种心理学现象。一旦物品被认为是自己的,就会提高对它的价值评估。

 

比如:

在钓场里,自己钓上来的鱼,往往愿意花更多的钱买下来。

亲手制作的蛋糕,会觉得它更好吃,也会高估它的市场价。

绝大多数的司机,都会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比平均水平高。

……

这些现象,都是一种禀赋效应。

 

第三种人,通过预算对比来判断是否贵了。

 

参照物的策略:利用心理账户。

这一类的消费者,因为价格超出了他的预算,所以觉得产品贵。那么,解决方法就是提高预算。

怎么提高呢,这就要运用到心理账户了。

什么是心理账户?我们来看个小实验。

 

场景1:

你提前买好了演出门票,出门前发现把票弄丢了,价值1000元,请问你还会去重新买票看演出吗?

 

场景2:

你没有提前买演出门票,但是出门前发现把购物卡弄丢了,价值1000元,请问你会去买票看演出吗?

 

在第一种情况下,绝大部分人都选择了不去看演出。但第二种情况下,绝大多数人却选择了会去看演出。同样是丢了1000元,做出了完全相反的决策。这就是因为心理账户。

 

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会将消费进行归类,建立不同的心理账户,并分配好各自的预算。

 

不同的心理账户之间,影响力较小;同一个心理账户内,相互影响力较大。因此,当消费者的预算不足时,可以引导他切换到另一个预算充足的心理账户。

 

 

最后总结一下:

 

1、用户嫌贵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是因为参照物选错了,因为用户是通过对比来判断产品的价格,而不是严谨的分析成本。

 

2、如何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要因人而异。


第一类消费者:通过价格对比来判断产品是否贵了。

参照物的策略是:利用价格锚点。

 

第二类消费者:通过价值对比来判断产品是否贵了。

参照物的策略1:利用光环效应。

参照物的策略2:利用禀赋效应。

 

第三类消费者:通过预算对比来判断产品是否贵了。

参照物的策略:利用心理账户

 

另外,一个产品可以同时使用多种策略,因为消费者也有可能会做多方位的对比。



分享:

全部评论 ( 0 )

发评论
人文社科
活跃小组
人文社科
人们如何判断产品是否太贵了?主要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价格对比。场景1:我上次买的时候才80块钱,这次怎么卖100?太贵了。场景2:另一个网站只卖80块钱,还有赠品,你卖100太贵了。 第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