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植物分布区类型分析何去何从?]的看法

植物分布区类型分析, 就是在某地区植物名录的基础上, 列出一个地区的热带成份占多少, 温带成份占多少, 每种区系类型的主要代表科属是什么,占多大百分比等。分布区类型划分的标准主要是吴征镒院士提出的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

十年以前,植物分布区类型分析是一类非常流行的研究。一些中文刊物发表过大量植物区系分析的论文。植物区系分析也早已经成为保护区考察报告的标准配置:在一个地区进行科学考察,采集标本、鉴定之后,研究人员会给出植物名录。名录部分是科考报告的核心内容。 在给出具体的名录之前,科考报告一般还会列出不同类群的科、属、种数量,再讨论不同分布区类型的科属数量等。

不过,近年来,植物区系分析已经很难再发表论文。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些研究很难提供新知识或者新的认知。在区系分析中,大部分作者对分布区类型的划分只是按照吴先生的观点, 简单统计不同类型的科属数量,与流水账无异,其结果必然缺乏吸引力。例如, 研究点在华南某地,热带亚洲成份必然占重要比例;若在西北地区, 古地中海成份则更高; 在长白山或者辽东半岛, 中国日本成份必然占重要比例。只要知道研究地点,就能猜出结果,这样的分析当然缺乏吸引力。然而,这只是这些研究局限性的第一层面。

物种的分布受到自身生态位的限制,受到物种形成、扩散、种间竞争、杂交、入侵以及海陆变迁、气候变化、人为干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不同类群,其分布格局受到的影响因素一般是不同的。当然,一定区域内气候条件等往往更为相似,可能有一些类群,经过漫长时间的适应和扩散之后出现类似的分布格局。例如, 冬青科、山茶科、木兰科、山矾科、金缕梅科等植物,常见于亚热带季风地区。冷杉、红莓苔子、岩高兰、天栌、松毛翠等见于寒带或者寒温带等。

节选了部分文字,对于作者的“简单统计不同类型的科属数量,与流水账无异,其结果必然缺乏吸引力”这一点就很不赞同,因为这是最为基础也是真是的数据,是每一个论文应该有的基础,推崇创新固然好,但是为了创新区贬低基础工作,我个人而言不是很赞成。


分享:

全部评论 ( 0 )

发评论
地球科学
活跃小组
地球科学
植物分布区类型分析, 就是在某地区植物名录的基础上, 列出一个地区的热带成份占多少, 温带成份占多少, 每种区系类型的主要代表科属是什么,占多大百分比等。分布区类型划分的标准主要是吴征镒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