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贫困人口:如何用经济学思维避免掉入隐形消费陷阱

最近“隐形贫困人口”一词真是太火。


这概念让我想起了2016年BBC出的一个颇有趣的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它貌似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嗅到了这个新兴群体的痕迹,并企图为很多人谜一样沦为“隐形贫困人口”的现象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


——什么叫隐形贫困人口?


总结来说,隐形贫困人口就是指的那些看起来收入高,光鲜十足,实际上穷的的新生人群。


你这边刚刚还在夸赞我是成功人士,工作两年,月入三万,我这边就还掉了一万的房贷和一万的信用卡花呗。上层人士的饭局,几大千一顿,泡妞的红酒,档次低了相形见绌。


我左手LV,右手巴宝莉,可是我屏蔽掉同事朋友找代工代购的囧样你怕是没见过。这边刚换了电脑,手机又出了新款,刚更新了衣柜,发现又换季了。怎么都停不下买买买的手,看似我收入颇丰,但其实每个月余粮不足。


为什么我们钱包的困窘挡不住我们消费的冲动,为什么手机广告越吹越诱人,但手机卡顿周期却越来越短?为什么明明实用主义的你渐渐会因为颜色材质就换掉九成新的包包。为什么我们年龄越来越大,却越来越控制不住自己的手呢?


其实这不奇怪,你掉入了别人精心备下的陷阱。


到底是什么让我们控制不住不断花钱,不断消费,又是谁培养了我们消费成瘾的习惯?我们到底掉进了谁的陷阱里?


——谁在诱导我们进行消费


从消费方式来说,有钱可以消费,那没钱怎么办呢?


信用卡堪称一个刺激消费的伟大发明,它将个人的信贷能力提高了一大步,也把抵押贷款往信用贷款的方向推进了一大步。信用卡本身就是一种信用抵押,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信用卡起源于商业信用而非银行信用。


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大莱俱乐部推出了一种彰显身份的小卡片,人们可以拿着它先消费再付款,这种消费方式出乎意料地受到了大家热切欢迎,信用卡从此开启了发展第一步。


信用卡为什么会这么深得人心,其实归纳出来,就两点:方便以及消费痛点低。


我们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今天请客吃饭,花费1000元,结账的时候,你会更倾向于现金支付,还是刷卡?我想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刷卡,因为虽然都是花1000元,但当下钱包里的钱并没有减少,你内心的接受度会高得多。


可以说,信用卡的出现,造就了一大批隐形贫困人口,看着有些人吃吃喝喝,样样不缺,但这些到底是用现金花的当下的钱,还是信用卡刷的未来的钱,谁也不知道。


其实方便和消费痛点低,并不是信用卡刺激花钱最大的原因,最大的原因在于信用卡常常会让你产生“利率幻觉”。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当信用卡本月要还金额非常多,以至于还款会让你现金流出现问题时,你往往会选择账单分期,看着分期选项旁注明的“未还额度按照日利率0.04%来计算”的提示语,你感叹,才0.04%,还是很划得来的。


殊不知,日利率0.04%换算成年利率就是14.6%,而正常的货币基金理财,年利率最高才5%左右,一对比,是否划得来,再清楚不过了。


实际年化利率 = 分期手续费率/(分期数+1)*24 = 单期手续费率*分期数/(分期数+1)*24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笔信用卡分期的账并不会算,精明的游戏规则设定者将大批人引进圈套,想不多花钱都难。


除此之外,对于那些拿着金卡的朋友们,你也别太羡慕,很多人因为想要享受第一年免年费以及VIP候机室五折等特权入坑金卡,后来发现其实这些特权带来的优惠并没有养这张卡花的多。


但白金卡带来的身份感已经让人欲罢不能,他们甘心多花点钱去养着这点虚荣心。很多拿着金卡、白金卡的人,都是华丽的隐形贫困人口。


从商品本身来说,商家也早已为我们挖好了陷阱等着我们跳下。


在《无节制消费的元凶》中曾提到过这样一个例子:计划式淘汰早已是行业内通知的秘密,计划报废最早的应用在灯泡上。


商家在生产灯泡时,会刻意追求产品的不完美,故意减少灯泡的使用寿命,以便增加灯泡的回购率。


这种策略背后的理念是通过缩短重复购买周期来促进长期销售额,那额外销售收入到底能不能够抵消研发成本以及现有产品线同型装配的机会成本呢?


答案不置可否。


毕竟现在很多产品的质量都不足以需要计划性劣质来达到缩短购买周期,本身就已经很容易报废了。


除了计划报废使得人们不得不频繁消费外,商家还有另一重手段去刺激我们花钱。


早先在汽车刚刚进入人们生活时,以消费者的支付能力,汽车还是个奢侈品。


人们在购买汽车时往往要狠狠挑剔一番汽车的品牌、性能,这样就导致了人们从意向购买到付钱的过程很复杂,且买到了心仪汽车,人们不使用近十年,是不会考虑换下一辆的。


行业市场早晚会饱和,但消费者复购率又极低,长此以往,企业迟早会倒在拉锯中。


时任通用汽车总裁的斯隆想出了一个绝好的办法。


他开始在汽车外形、颜色、款式等方面大肆做文章,并且缩短了汽车的生产周期,以前可能一两年出一款新车,现在一个季度就会有一种新品上市,这些新品有些只是在原有性能的基础上改变了外形或颜色而已,但对于消费者来说,新品不断刷新着他们的新鲜感,刺激着他们的购买欲。


渐渐的人们的注意力被转移到了车辆的款式,在产品快速更新迭代的刺激下,人们养成了持续消费的习惯。正如斯隆所期望的一样,人们买车开始像买衣服一样,消费者渐渐遗忘了什么才是最应该关注的点。


他在消费者脑子里植入了产品淘汰的概念,并且认同了它。人们对消费的渴望带来了美国五十年代的繁荣,也为六十年代的美国危机埋下了伏笔。


智能手机时代人们的手机消费观念发展如出一辙。


对于商家来说,他们永远掌握着商品的价值重构权利。


21世纪初,SUV占据了美国汽车20%份额以上,也是汽车市场中增速最快的,它带给了商家超高的收益率。


商家大肆宣扬着SUV车型的安全性,而顾客前赴后继买下SUV的最大理由,就是他们相信,确实如卖家所言在出现安全事故时可以降低伤害。


但事实上,这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并非理性思考。


SUV的设计,决定了它较之其他车安全性只能更低。据有关数据,SUV的翻车率是普通汽车的两倍及以上,60%的SUV事故都和翻车有关。


在商家广告词的刺激下,消费者被恐惧支配,毅然买下了车。很多时候,商家利用我们求生本能将安全属性出售给我们的同时,让我们无节制的购买行为成为了可能。


从诱导手段来看,商家仍然比我们聪明。


尼葛洛庞蒂曾说过: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活。


同样,计算有时也决定着我们的消费。现在的技术已经能够达到,经过一些精密的计算,通过针对性广告推送,来诱导消费。


简单来说,在诱导消费时,针对不同人群开始出现了不同的销售策略。当你所购买的股票处于长期亏损中时,投顾系统可能会自动给你推介收益更大、更激进的投资方式。


你会想:既然已经亏损这么多了,不如冒险试一下,也许可以翻身呢。


这就是著名的“反射效应”,当人们处于亏损时,会更偏向于风险。这样的推送下,交易成功率会高得多。


生活中这种案例俯拾皆是,当你的支付频率和消费金额都突然提高时,你可能会收到很多如VIP年卡推介,健身推介的套餐,如此“贴心”的服务,如果你经不住诱惑,大概率很快就成为隐形贫困人口中的一员了。


其实如果要剖析消费诱导的案例,和一个淘宝卖家做朋友,你就会一清二楚了。


当你想要代购一个纪念水杯,一直以来所看到的价钱都是200+22元邮费,你可能会觉得这个邮费太贵了而迟迟不愿意下单。当某一天你突然发现一个220包邮的同款,可能会忍不住觉得太划算。


为什么差了2元而已,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其实就是“语义效应”在作祟,包邮你会觉得自己占了便宜,价值感完全不同。当然这种一般适用于定价并不是特别明晰的产品上。


除此之外,满减优惠也是常常用来诱导消费的手段之一。例如我们总是能看到599-50的活动,但往往这家店的定价达不到599一件,两件又会多出很多。于是你会选择买一件,再选择店中小一点的配件进行拼单。


你会在“确定效应”下想要确保这50元的优惠能拿到手,因此中了商家搭配销售滞销配件的圈套。不过爱冲动消费的隐形贫困人口们不会在乎这么多,商家认定了“品质消费”的支出一定会被这部分有消费能力的人放在最愿意花钱的“心理账户”中,因此,活动总会有人买单。


当然,还有一些消费者愿意为了所谓“品质”或者是“身份感”买单,盲目降价刺激消费反而会适得其反。


那如何在降价的同时又不损害品牌形象呢?很多商家都会选择隐形打折,比如苹果,有一段时间在官网预定手机或者电脑,送beats耳机。一个beats耳机600块,相较于6000的手机,实际上打了九折。消费者觉得超级划算,也没有影响苹果高端贵气的产品形象。


另一种隐形打折的方式就是加量不加价,代表就是康师傅。


其实商家最喜欢的客户群体,就是这类隐形贫困人口,他们冲动得像个孩子,他们看起来很有钱,追求生活品质,也比较容易冲动消费。在商家层层诱导和套路下,这类人群轻易地交出自己的钱包。


——如何用经济学思维避免掉入隐形消费陷阱


既然已经明白了自己是如何成为隐形贫困人口的,那有什么办法能避免掉入隐形消费陷阱呢?


其实经济学可以很好地拯救你。


首先,在购物之前,我们一定要明确自己购买这件东西的目的,避免一时诱惑而带来的冲动消费。在购买东西时,一定要考虑这件东西给你带来的边际效益。


边际效益,就是一个市场中的经济实体为追求最大的利润,多次进行扩大生产,每一次投资所产生的效益都会与上一次投资产生的效益之间有一个差,这个差就是边际效益。


举例来说,Starbucks出了新款牛角包,你超级喜欢,于是你一次性买了十个,当你吃下去三个的时候,都还是非常满足的状态,这种满足的状态就是牛角包带给你的边际效益。当你开始吃第四个,你忽然感觉有点腻了,当吃到第六个,你开始觉得很恶心,无法下咽,这时候牛角包带给你的边际效益就是负的。


当你非常想买一件东西的时候,你要考虑它是否可以给你带来正的边际效益,如果做不到,那就控制住不要花钱。


其次,当你在企图买一个大件商品或者面临巨额支付时,先预估一下,自己是否可以负担得起还款,如果选择分期,这个分期是否划算。如果如前文所说,掉进了日利率和年利率的陷阱中,你的总支付金额可能就会远远超出你的想象,先计算总支出,再去衡量你是否愿意为利息买单,再进行消费,会遏制住你大部分的消费渴望。总而言之,你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是轻易就被诱导消费。



分享:

全部评论 ( 0 )

发评论
经济学
活跃小组
经济学
最近“隐形贫困人口”一词真是太火。这概念让我想起了2016年BBC出的一个颇有趣的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它貌似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嗅到了这个新兴群体的痕迹,并企图为很多人谜一样沦为“隐形贫困人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