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让美国恐惧,要过饭坐过牢,冒死带着核心机密回国

有这样一个人,他本该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却因为别人的过失被顶替,一生没有等到当事人的一句道歉;


也是他,当年被美军关进监狱好几个月,都被“枪毙”威胁了,仍然拼了命也要回国;


还是他,带着一群人搞原子弹,你能数得过来的大牛,比如钱伟长、钱三强、邓稼先、朱光亚、杨振宁,都是他教出来的学生。


可这样一位国宝级的大师却没有热搜、没有头条,甚至没有教科书肯提起他的名字。


今天我们写他,就是觉得这样一位干净的人,不应该无人问津;就是觉得,哪怕迟到了20年,也应该记住他的名字。


他叫赵忠尧,一位真正的大师,也是中国最“委屈”的科学家。



1902年,赵忠尧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父亲医术高超、悬壶济世,是个难得的良医。


如果将来子承父业,不能说大富大贵,最起码衣食无忧。


可是赵忠尧没有接替父亲的技艺,变成一位安稳的医生。


因为他明白,那个时代,就像鲁迅先生说的“学医救不了中国人”。


国家如果不复存在,哪来的安稳日子?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所以他从小读书就刻苦,从诸暨乡下一路读到东南大学的物理系。


1924年3月,东南大学数理化研究所欢迎叶企孙任副教授时的合影/ 三排右二为赵忠尧


在那里,他遇到了中国物理界的一代宗师叶企孙先生。毕业之后,更是跟着他一起到清华大学任教。


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部分师生在科学馆前合影/ 二排左二为赵忠尧


本来在清华大学里做做研究、上上课,也是动荡年代一份不错的去处,可赵忠尧偏不知足——


他不是嫌不够“安稳”,他是嫌太过“安稳”。


那个时候,国内大学的理科水平和西方大学相比差得太多了。


说服自己待在舒适的象牙塔里,每个月拿着固定的工资,捂住耳朵、遮住眼睛,对其他国家的强大不闻不问……他不是不能做到,他就是不肯。


记得电影《闻香识女人》里有一句台词:


“如今我走到人生十字路口,我知道哪条路是对的,毫无例外,我就是知道,但我从来不走。


为什么?因为他妈的太苦了!”


对和错,其实我们心里都有分晓,可大多数人还是选择那条方便的、容易的,哪怕是错的路。


因为谁都知道,那条正确的路,太他妈难了。


可赵忠尧偏要走,虽千万人吾往矣地走。


那个时候出国留学不像现在这么容易。


在清华任职的教师每6年才有一次免费进修的机会。


他等不及,掏出攒了三年的工资,又四处七拼八凑,硬是自费申请去了美国加州理工。


老师正是非常著名的物理学家密立根。


赵忠尧在加州理工读书时/ 前排右四


当时密立根很喜欢这个小伙子,一上来就给了他一个很“占便宜”的论文题目。


课题不算太难,需要的仪器也差不多准备好了,仅仅需要赵忠尧测量数据。


两年内只要得出结果,就能给他一个博士学位。


多好的一件差事啊!又省事、又稳妥。


然而赵忠尧想了想,主动找到教授,非要换个更难的题目。


一个美国的博士学位确实很厉害、很镀金,可赵忠尧真正想要的不是学位,是要带回中国的技术!


没办法,密立根只能成全他。


给了他一个非常难的论题——“验证用于计算康普顿散射吸收系数的克莱因-仁科公式是否正确”。


或许密立根只是想拿这道题为难一下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傻小子,却在无意中成全了赵忠尧。


让他成了全世界第一个发现了正电子存在的人,而实现这项突破,他仅用了半年!


本来这件事可以载入物理界的史册,份量重到必拿诺贝尔物理学奖无疑。


而且,1936年的诺奖也的确颁给了这项发现的人,只是这个人不是赵忠尧,而是另外一个叫安德森的物理学家。


发现正电子的时候,他才28岁


原来当时赵忠尧的论文发表不久,就有其他两位科学家重复了这个实验,只是他们在过程中出了错,没有得出本来的结论。


又因为当时这二位名气已经很大而赵忠尧不过是个没毕业的博士生,所以人们就“选择性”地遗忘了他的发现。


至于诺奖得主——物理学家安德森,后来也承认,自己就在赵忠尧的隔壁实验室,两个人经常讨论工作。


他就是用两个人讨论的方法,从赵忠尧的发现中得到启发才发现了正电子。


这个错误,一直延续了50多年,这本该是中国第一个诺贝尔奖。


在全世界物理学家心里,赵忠尧才是真真正正的诺奖得主。


可他真的在乎这个奖吗?连当时美国富足的物质生活都打动不了他。


1931年,揣着一身技术的赵忠尧又回到了清华。


那时候,中国的核物理研究就是一片空白。


是他开设了中国第一个核物理课堂,是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是他教出了一批大师: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

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两弹一星功臣——朱光亚、邓稼先、周光召

诺奖得主——李政道、杨振宁


当年没颁给他的奖,他教的学生都拿回来了!


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部分师生在大礼堂前合影/ 前排左三赵忠尧


从一片空白到拿下诺奖,这一路走来太辛苦了。


1937年日军入侵北京,赵忠尧本来可以安全撤离,就为了做实验的50毫克镭,一个堂堂大教授,顶着日本人的子弹回到清华去取。


怕被日本人发现,装在咸菜坛子里,从北京硬是一路抱着,像个叫花子一样走到了长沙……


西南联大时,苦到连间像样的教室都没有,就靠着这50毫克镭做实验。


只有亲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才知道——


什么叫学术上的百子争鸣;

什么叫利益前的静坐听雨;

什么叫铮铮傲骨和干净灵魂……


就是因为有了这群人,中国第一枚原子弹引爆成功了;第一枚氢弹试验成功了;第一艘核潜艇下水成功了;第一个高能量正负电子对撞机成功问世了;第一个核电站动土了……


就因为这群人,中国再也不用怕谁!



1946年,美国在太平洋小岛上试爆了一颗原子弹。


当时赵忠尧受邀观看,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一是他心里明白,美国发展原子弹,正是自己发现的“正反物质湮灭”提供了科学基础;二是他着急,中国什么时候有?


试爆现场/ 前排左一赵忠尧


要制造原子弹,核心设备是加速器,可当时中国别说有,连买都没钱买。


一台加速器最少40万美元,当时给赵忠尧的采买费最多才5万美元。


怎么办?


没有加速器,就不可能进行核试验,不进行核试验,造不出原子弹,整个国家都要受制于人。


就在这个关键时候,赵忠尧从美国“失踪”了。


一起的参观团根本找不到他的影子,他一消失就是四年。


这四年间,赵忠尧根本没闲着。


先去麻省理工学院,学习静电加速器发电部分和加速管的制造,开始设计静电加速器;


半年后,转去卡耐基地磁研究所学习离子源技术;


半年后,又回到麻省理工学院,落实加速器部件的加工;


再花了两年学习前沿的理论……


原来他为了省钱,只在美国秘密定制了最核心的部件,其他都默默学会了,准备回国自己制造!


四年,整整四年的时间,没有人要求他去做这件事,他也很清楚这么做不会给他带来多大的个人利益。


而且在带着这些器械回国的时候,他被美军扣留,关进监狱好几个月。


有一次,甚至在他背后拉响了枪栓……


可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去做了。


我这才明白清华校歌里那句话的真正意味——“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20世纪40年代,赵忠尧在美国时的留影


回国之后,他又花了5年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加速器。


此后又花了3年建了2.5MeV 静电加速器。


这台加速器,一直到他去世之后,依然默默服务了很久……


也是因为有了它,才有了后来的两弹一星。


连钱伟长都说:“我的老师赵忠尧才是中国原子能之父。”


1957年赵忠尧先生(中)到前苏联参观考察


可就算这样纯粹的人,却仍然被不明真相的人怀疑和诋毁。


可笑的是,他这样爱国的人,在许多国人心里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可惜的是,这十几年的折磨,耗尽了他的黄金时代,错过了两弹一星的壮举;


可叹的是,就算经历了这么多委屈,他依然以71岁的高龄再次投入到核事业里,没有怨嗔、没有忌恨、没有郁结……



1984年,中国终于要建造高能加速器。


82岁的赵忠尧再次披挂上阵。


这一次冲锋,直到96岁去世……


1984年3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物理工作讨论会与会代表合影/ 赵忠尧在一排正中


他常说:“我说老实话,做老实事,没有谋取私利,没有虚度光阴。”


的确,他连应得的奖金都全部捐了出去;他连最后的遗体告别都那么简朴,简朴到,都没有多少媒体去宣传。


是啊,他不具备一个热点人物的要素。


诺贝尔奖得主,不是他;两弹一星功勋,没有他;报纸头条、热搜榜单、甚至连教科书的边边角角,都看不到他的名字!


干了那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却始终无人问津。


是时代太热闹了,还是我们太健忘了?




分享:

全部评论 ( 0 )

发评论
科学故事
活跃小组
科学故事
有这样一个人,他本该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却因为别人的过失被顶替,一生没有等到当事人的一句道歉;也是他,当年被美军关进监狱好几个月,都被“枪毙”威胁了,仍然拼了命也要回国;还是他,带着一群人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