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圈延禧攻略:博士在后宫位分竟只是宫女?

《延禧攻略》火了,看过剧的人都知道清朝后宫的女人们,上至皇后嫔妃,下至贵人答应,等级森严。越到后面,权力地位越高,也升级地越发艰难。


这是不是和我大学术圈儿相似,上至院士千人,下至各类学者。不也是高帽子层层叠起,等级鸿沟难以跨越么,既然脑洞已经开了,就不妨将学术圈的帽子与后宫等级来画个线。看看在这“学术后宫”之中,想要打怪升级该是是何等的艰辛。


微信图片_20180911092150.jpg

宫女>>>博士


微信图片_20180911092223.jpg

在学术后宫里无甚技术专长,没有代表作傍身,那就只能是辛者库小霸王恭桶璎珞本珞了。


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的比牛多,挣得比宫女还少。若是侥幸生了一个半个Nature/Science,后面的路不可谓不平顺,但在辛者库,想也知道这比登天还难。


若是生不出来,哪怕你再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也逃不过一级一级升级闯关的宿命。


微信图片_20180911092231.jpg


大宫女>>>博后


微信图片_20180911092308.jpg

为什么说大宫女像是博后呢,因为现在做博后,无非也就是两点原因:一是觉得自己简历不漂亮,想继续赚经历攒Paper;二是希望能够日后留在做博后的平台。


所以说这博后不是必须的,若是硕博期间成果足够亮眼,那早就被各大高校抢着收入后宫之中了。现在大多数高校里,除了特别优秀的,都不直接招收应届博士做教师了,而是进来先搞两年师资博后。师资博后出站的时候,参加考评。成功了就可续签三年讲师合同,正式加入宫斗,失败了,对不起,那就是年满25出宫的时候。


答应>>>讲师


微信图片_20180911092344.jpg

成为讲师恭喜你加入宫斗了,在后宫嫔妃等级的位分中,最低的就是答应了,《延禧攻略》中乾隆最初就是想把魏璎珞封为答应,因为她只是个内务府包衣的身份,要从最底层做起。但后宫里的答应实在是多,仅乾隆一人大概就有几百个答应吧。


讲师又何尝不是呢?比做答应更惨的是,各学校已逐步实施“非升即走”政策,若是讲师三年又三年的聘期内,没能评上副教授,那就拜拜了您呐~


注意这只是门槛,能不能升上副教授,看排名吧!当然,如果你在此期间发表一篇第一作者或唯一通讯的Nature或Science,那不亚于直接诞下皇子,升级贵人或是一宫主位的嫔位那都是指日可待。


常在>>>副教授


微信图片_20180911092456.jpg


虽说常在和答应都是这偌大后宫的最底层,也没什么太大的分别。从讲师到副教授,也不过是从一个职称到另一个职称。但据中部某著名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副教授黄建林说,自从他升了副教授以后,总感觉有种说不清楚的东西。


首先是名,“评上副高,才能被称为专家,进入高级知识分子系列,可以在全国流动,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和社会名誉。”


更直观的体现在于利,表面看来,似乎只是工资条上的差别:做讲师时,黄建林的年薪接近8万元;在升为副教授后,年薪超过10万。更丰富的内涵则是,有资格带一帮研究生干活,这都是收入的一部分;可以独立申报课题项目,可以成为评审专家……


贵人>>>各类学者


微信图片_20180911092538.jpg

在学术后宫里,副教授想熬成教授,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简单是指这升正教授的门槛,基本上所有副教授努努力,还是有希望可以达到的。还是拿上面的北京某高校举例:

-------------------------------------------

近五年主持150万科研经费(看起来两个面上就可以,此时有了副高职称,再加上科研成果的不断累积,申请面上也不是那么难了);

发表10篇第一作者或唯一通讯的SCI,其中两篇本领域顶级期刊(只要有学生,论文篇数不难达到,顶级期刊可能略费劲);

每年完成72小时教学任务(这就不说了,常规操作而已)。

---------------------------------------------------------------------------------

没了,就这三条。那为什么说难呢,难就在于这每年转正的人数有限制,达到门槛只代表有资格,能不能上正教授,看排名吧!


这样一来,在同样职称的条件下,能带一个什么样的帽子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嫔>>>青千,青长,优青,青拔


微信图片_20180911092722.jpg

天啊,都升教授了才写到嫔位!不过嫔在清宫里其实已经算是地位比较高的主子了,作为一宫主位,手底下可以养一堆“小妹”了(咳咳,只要宫殿足够大)。一般生下皇嗣才有可能晋升到此位,当然走后门的魏璎珞是个例外。


代表嫔位的帽子俗称“四青”,是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中组部万人计划中的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的青年长江学者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的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统称。


之所以成为“四青”,是因为这几个帽子对年龄有限制,38/40岁和45岁,成为年龄轴上能否成为“人才”的两道分水岭,无形中让一些已经奔四但还没拿到帽子的学者压力倍增。


这四青的帽子就不仅仅是科研经费这么简单了,学术圈似乎有个不成文的说法,只要申请并拿下了“优青”,就相当于在“杰青”的路上排上了队。


妃>>>千人,长江,杰青


微信图片_20180911092749.jpg


终于写到妃位了!没想到后宫剧里经常看到,名额有限的妃位,居然对应到学术圈这里,就是我们终日仰望不可及的大牛们啊。


千人、长江、杰青这三个title并没有孰优孰劣这一分,虽然评选标准相似,但评选领域却不同。


长江学者倾向于教学科研这一领域,杰青集中在从事基础研究的个人,而千人计划涵盖范围较广,但又限制了应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这一引进条件。就像《延禧攻略》中张嘉倪扮演者的原型容妃,就是我们熟知的“香妃”。这般有特点的异域风情女子,不需生子也不需积累后宫经验,就可直接位列妃位。


微信图片_20180911092816.jpg

贵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


微信图片_20180911092849.jpg

《延禧攻略》中,高贵妃曾忿忿不平地吐槽皇后有1000两白银的宫份,而她比皇后足足少了400两,但其实同为妃位,贵妃已是不同身份,毕竟普通妃子的宫份只有每年300两。


说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这个称号,大家可能有些陌生,若是说973首席或863首席是不是非常熟悉了呢。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都属于科技部的项目,而主持这些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一般都是院士或者杰青。所以说能够参与这些计划的学者们,哪怕还不是院士,地位与普通杰青已是不同。


但2016年2月开始,科技部官网宣布“973计划”“863计划”成为历史名词,相应的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取代他们。


虽说换了个名字,但经费拨款一点儿也没少。就拿2017年来说吧,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对2017年的48个重点专项和5个定向重点专项进行了拟立项项目公示,拟支持1264个项目,经费高达258.7574亿元。能拿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学者们,想必再也不用为了经费而操心。


皇后>>>院士


微信图片_20180911092926.jpg

毫无疑问,这后宫之首对应的也就是学术圈的最高荣誉——院士。这是做学问人所能梦想的最顶级终点,也代表可中国学术圈的最高水平。


院士关键在于对科研经费与资源的分配权,有院士的头衔,以后相当多的资源会有意无意的向自己这边倾斜。


所以看到现在,没想到这学术界的title,比后宫的等级制度还复杂,你以为科学的世界里是民主、平等的?Too Young Too simple,这些帽子就是人为的“权威制造工程”把科研人员分成了三六九等。


那么你现在处在哪个位分呢?




分享:

全部评论 ( 0 )

发评论
影视天地
活跃小组
影视天地
《延禧攻略》火了,看过剧的人都知道清朝后宫的女人们,上至皇后嫔妃,下至贵人答应,等级森严。越到后面,权力地位越高,也升级地越发艰难。这是不是和我大学术圈儿相似,上至院士千人,下至各类学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