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5 22:26:48

溶出忽大忽小,没有任何规律

一个仿制药,BCSII类,溶解度很低,因此在介质中加入吐温,然后问题来了,溶出忽大忽小,没有任何规律,前面的取样点溶出缓慢上升,到了60min溶出达到120%,90min又变成80%,分析复测了结果一样,一开始怀疑是滤膜的原因,因此后来实验都不换滤膜,结果还是这样。感觉已经要崩溃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碰到这种情况?

回答 0 评论
您已邀请来回答问题
药物化学×

2个回答


二次溶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溶出度:

1、API颗粒太小,滤膜孔径过大,从而导致未溶解的API颗粒透过滤膜进入样品溶液中,造成结果偏大,一般这种情况存在于10min以内的点,时间再长点小颗粒API溶解了,也就不会产生影响。

2、取样后未在第一时间过滤。不要小看过滤时间的影响,1~2min的过滤延迟很可能导致溶出结果异常偏大数倍。主要原因是难溶性崩解型药物前几个点取样时会取出部分未溶解的API晶体,如果不在第一时间过滤,晶体就会在取出的少量样品溶液中进一步溶解,由于取样体积一般偏少,所以短时间的溶解就可能有较大影响。所以说做溶出曲线,取出样品后一定要第一时间过滤。

3、未更换滤膜。前面说过了,10min以内的取样点很可能将原料药颗粒取出,如果在第一时间过滤,对于该取样点的结果影响不大,但剩余的原料药晶体会吸附在滤膜上,滤膜本身会存储部分介质,这样原料药自然也会在滤膜中溶出,如果不更换滤膜,妥妥的会影响下一个点,使其异常升高。

4、不要迷信离心的作用。溶出度的滤膜吸附用离心和过滤的对比一般没有问题,但如果是难溶性崩解型药物的溶出曲线,还是建议直接用对照品溶液过滤前后对比即可。因为溶出曲线取样,前期不可避免会取出没有溶解的原料药颗粒,离心过程中,自然会产生二次溶出,导致离心结果偏高,从而得出滤膜吸附超高的结论,这自然是不靠谱的。

总之,大家实验过程中还是要多看多想,专家的建议要看,但不能盲目的使用,专家所提出的建议也是有背景、有针对性的,不是所有情况都适用的。研发分析的作用也正在于此,通过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的分析,来给合成或者制剂得出准确的,有指向性的结果。


2024-04-26 00:17:48

不知道你是前端过滤,还是取样后过滤,我以前取样后过滤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改成前端过滤就好了。

2024-04-26 00:37:26

你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