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 > 资讯

10年前37家海外Biotech“死亡”启示录

曾连发4年,已停更10年再发Biotech“死亡名单”,今年已有7家消失,寒冬会在3年后结束吗?

· · ·


尘封十年之久,一份名为“生物技术公司‘坟墓’”的名单再度开启。

裁员、破发、退市、砍管线、抛售资产、终止临床试验……寒冬之下,不论是大洋彼岸的纳斯达克,还是港股或科创板,Biotech的悬顶之剑已摇摇欲坠,为了活的更久,Biotech为了实现自救,可以说已经使出浑身解数。

在生死存亡之际,所有的努力都为了一个目标:先活下去。被列入2022年进入坟墓的7家公司也不例外。为了能够活下去,他们并非没有努力过,但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当断臂求生依然无法实现自救时,退市、破产、被收购也不再遥远。

融资窗口变窄带来的开源不畅,开始节流的第一步往往就是裁员。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Biotech密集的裁员已经持续一年多,但在FierceBiotech看来,这可能仅仅是开端。就在这份走进“坟墓”的生物技术公司名单出炉之际,仅仅在纳斯达克就还有数十家公司正在进行裁员,以避免走向消亡。回看十年前消失在产业中的Biotech,不乏曾经入选Fierce 15的企业,但竞争力不足、核心产品研发失败以及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融资困局都加剧了Biotech的消亡。

距离上一次发布走入坟墓的生物技术公司名单已经过去整整十年,是什么让FierceBiotech选择重启这份名单?但可以明确的是,这份榜单的发布并非“唱衰”Biotech,而更像一种警示。大洋彼岸美国Biotech所面临的困境何尝不是萦绕在国内Biotech头顶的阴霾?

全球Biotech都开始了断臂求生的自救之路,或许对于还在寒冬中挣扎的国内Biotech来说,从这份已经或几乎迈进坟墓的Biotech公司名单中,能够找到一些熬过寒冬的办法。

01

图片

“死”于十年前的37家Biotech


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之下,生物医药行业未能幸免遇难,大量Biotech受到冲击,因融资艰难而倒闭。彼时,“生物技术公司墓地”名单连发四年,共有37家公司在金融危机的波及下从此消失在产业中。

纵观2009年到2012年FierceBiotech“生物技术公司墓地”榜单,梳理期间没落乃至销声匿迹的37家Biotech,破产原因无外乎:外部经济环境状况不佳,一旦Biotech核心竞争力不足或产品研发遭遇失败,便容易深陷“无法筹集资金”等困境。

有的风暴来临之际,便被大浪吹走,有的挣扎坚挺了两三年,但未能走过更多年头。彼时,“强者生存下来,弱者因无法在信贷紧缩期间筹集现金而消失”逐渐成为共识。不过,仍然能够看到一个向好的信息。总体来看,随着时间的后移及外部经济逐渐恢复,从2009年的16家,到2010年及2011年折半仅8家,再到2012年只剩5家,破产的Biotech数量明显减少。

以号称生物技术公司“墓地丛生”的2009年为例,当时,全球经济情况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一度“乌云压顶”,不少企业“破产”只差临门一脚,而“糟糕的临床数据”对于其更是雪上加霜。在2009年初,破产和清算来得又快又猛,几乎每个星期都会传出有Biotech“崩溃”的消息。

在2009年统计的16家破产Biotech中,安全性、临床失败等问题压倒了一批Biotech。如彼时20多岁的Northfield Labs花费多年时间试图开发一种血液替代品Polyheme,但在烧掉2.2亿美元后,FDA出于安全原因拒绝Polyheme上市,Northfield Labs无奈于2009年6月破产清算。

与Northfield Labs一样因研发失败从而加速走向没落的企业不在少数。Akesis因其唯一开发产品AKP-020存在“安全性问题”,现金状况和经济状况使其迈入破产行列;Biopure血液替代品Hemopure亦因未满足FDA安全问题,于2009年8月正式倒闭。

“核心竞争力不足”从而难以筹集资金也加速了一批Biotech破产,如Argolyn是一家早期公司,开发用于治疗精神病、疼痛和其他疾病和紊乱的候选肽药物。不过,其止痛药的临床前研究表明“鉴于疼痛市场的竞争激烈,产品不够有效”,Argolyn最后亦难逃“破产”命运。

到了2010年,情况有所改变,倒闭公司数量大幅下降,仅为2009年的一半,有8家生物技术公司无力承担运营所需资金。彼时,这被认为是一个令人鼓舞的迹象,表明许多Biotech已经度过了风暴。

而倒在2011年的Biotech大多也是自2008年、2009年就问题频生没能坚挺到底的企业。如Advanced Life Sciences自2009年资金开始变得紧张,选择裁员30%自救,于2011年5月初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选择暂停运营。

值得一提的是,ARYx曾被选为2004年Fierce 15冠军,于2007年上市,但麻烦缠身的第一个迹象出现在2008年,当时宝洁公司放弃了其开发慢性便秘和消化不良疗法的协议;另一个大打击发生在2009年,当时ARYx的实验性凝血药物替卡法林在II/III期试验中无法显示出优于华法林,经历了裁员等措施,ARYx仍于2011年7月被迫清算其资产。

2012年——也是这份名单戛然而止在十年前的年份。这一年,更少的公司倒闭,仅5家上榜,有益普生曾资金支持的Inspiration Biopharmaceuticals,专注于血友病研发;也有大胆尝试新疗法、专注于神经科学领域的Neurologix等。

而今,十年后,新一轮Biotech大浪淘沙又开始了。

02


谁在2022迈进“坟墓”


不论是十年前还是十年后,走向消亡的biotech公司中,向来不缺乏明星企业。

FierceBiotech一共盘点出7家已经破产或是即将破产的生物技术公司,他们都有各自的经营不善的原因,但绝非缺乏共性。

“找不到投资者”几乎是大多数名单里公司都遇到的问题。Diffusion Pharmaceuticals并没有完全破产,甚至公司的管理者还打算继续推进其疗法的研发,但该公司正在进行一项战略评估,如果迟迟未找到投资者该公司将面临裁员、出售业务甚至是整个公司的破产。

据悉,Diffusion公司的中报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公司的现金流为2850万美元,预计可以用到2024年第一季度。

Diffusion公司正在开发一种名为TSC的缺氧疗法。该疗法的目的是改善氧气扩散到体内低水平区域的情况,并且还在肺炎、贫血和实体瘤等多种适应证中有望得到发展。该公司曾公开表示,TSC疗法可以作为缺氧性实体肿瘤(如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辅助治疗。

但值得注意的是,早在今年8月份,Diffusion公司就宣布了TSC的第二阶段试验正在进行中,预计将在今年年底启动。但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的临床试验追踪系统中,Diffusion公司相关的所有研究都被列为已终止或已完成,因此,如果这项研究确实在进行,那么年底的时间表似乎有所延误。Fierce Biotech分析如果能找到感兴趣的投资人,也许这项研究将继续进行。

Diffusion公司面临的情况并不算最糟糕,有Biotech已经面临现金流枯竭。Genocea公司在今年4月宣布裁员65%,并且从纳斯达克市场退市。该公司拥有自己的细胞疗法平台和专利技术,针对肿瘤细胞上的突变抗原(称为新抗原),以驱动更强的免疫应答。在宣布裁员的几周前,该公司还公布了其细胞疗法GEN-011的早期临床数据,该疗法在五名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显示出抗肿瘤活性。但不幸的是,Genocea公司2022年初时手头有3710万美元的现金,却累积了4亿美元的财务赤字。该公司已经由于股价低于1美元,被迫在纳斯达克市场退市。该公司在其2021年年报中表示,“如果我们无法在需要时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我们可能会被要求实施成本削减战略,包括停止GEN-011的开发。”

相较于即将破产的其他Biotech公司,Diffusion公司和Genocea公司至少还有可以继续研发的管线,未来可能还有“翻身”的机会,但有一些Biotech公司由于临床研发失利,裁员、砍管线已经救不了自身,最终只能选择破产。

Kaleido Biosciences已经于今年4月停止运营,其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首席营销官也相继离职,并且于纳斯达克退市。

值得注意的是,Kaleido与新冠疫苗明星公司Moderna“师出同门”,都是由知名风投公司Flagship Pioneering所孵化。并且也与Moderna一样,希望依靠新冠产品“发家致富”。但也正是因此,Kaleido遭到了致命一击。2021年9月,Kaleido收到了FDA的警示函,认为其在研产品KB109临床试验并不正当,因为并没有获得IND批准,但当时Kaleido辩称Kaleido是一种食品而非药物。

据悉,KB109是一项一款治疗多重耐药性细菌感染的靶向聚糖,被开发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于2021年初用于新冠适应证的研发,Kaleido公司还曾发布KB109治疗新冠的积极结果。
或许是由于长期没有产出成果的管线,或许是KB109收到警示函的致命一击,Kaleido在2021年11月的财报电话会议上报告称,其现金只够维持到2022年第二季度。而截至2021年底,该公司累计赤字高达3.645亿美元。最终该公司在2022年4月宣布了破产。

Fierce Biotech整理出的名单也向业界展示出了濒临破产的Biotech们花样“求生”的方式。
Exicure公司已经于今年9月宣布重组并裁员66%,而且停止了所有研发项目,其创始人兼CEO David Giljohann也早已离职。

但此前,Exicure公司已经尝试过自救,在David Giljohann离职之时,该公司已经预感到了危机,结束两个在研项目并裁掉一半员工,但之后一项针对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体内研究结果并未达到先前体外临床前研究中观察到的预期水平,研发失败致使该公司彻底陷入绝境。

陷入绝境却并非无路可走,其投资公司CBI以540万美元的总价购买了总计3400000股普通股,拥有了Exicure公司的实控权。

还有两家公司的“求生”路径选择了被并购或合并。Orphazyme的核心产品arimoclomol接连在美国和欧洲遭到了拒绝批准,这迫使Orphazyme裁掉了一半员工。

最终,Orphazyme公司被一家名为KemPharm的生物技术公司以不到13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并雇用了该公司剩余的员工,并继续推进arimoclomol的研发。

Bone Therapeutics也因现金流枯竭而陷入困境,但最终其被法国生物技术公司Medsenic合并,Bone公司的细胞疗法还作为保留资产之一继续推进临床试验。

当然,也并非所有宣布关停的公司都是因为走入困境。

卫材在今年7月宣布关停起肿瘤部门H3 Biomedicine,并将其并入母公司DHBL部门,该部门的研发工作也将在新的部门继续。据悉,卫材在宣布此消息的同时,还宣布了全球组织架构调整,新组织DHBL(Deep Human Biology Learning,人类生物学深度学习)将于2022年10月1日启动。


领取2天会员.jpg

来源:E药经理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答魔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分享:

全部评论 ( 0 )

发评论